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 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22-03-23 点击数:

信息名称: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 的通知

信息索引:360A26-07-2022-0002-1

生成日期:2022-02-22

发文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部

发文字号:教材〔20221

信息类别:高等教育

内容概述: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 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

教材〔2022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 校:

现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 彻执行。有关落实情况请及时报我部。

教育部

2022219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在已有成就基础上取得 更大进展,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整体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 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制定本方案。


一、 重大意义

马工程重点教材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铸魂工程,是高校哲学社 会科学教材建设的示范工程。大力加强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 果的哲学社会科学系列教材,对于坚持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对于坚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对于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自实施以来,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始终高扬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旗帜,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已规划教材编 写工作基本完成,出版近八十种质量上乘的教材在高校广泛使用,引领和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 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团结和凝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专家 学者,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物和中青年优秀人才,进一步壮大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队伍,有力 地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创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局面。


新时代对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当前,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 发展阶段,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阶段。同 时,我国经济社会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教育迈向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 征更趋明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快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高校哲学社会 科学教材体系,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推动教材与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教材的铸魂育人功能,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 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教材工作重视不够,教材建设管理要求有待进一步落地落实;整体推进不够,教材体系 建设滞后,教材覆盖的学科专业课程面较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释放;教材的针对性适宜性不强, 还不能充分满足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工作方式单一,体制机制创新不够,还没有充分调动 学者、学校和出版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前,迫切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工作。


二、基本要求


(一)建设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体现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教材,吸 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反映学科研究最新进展,充分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增强针对 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教材建设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编写适应不同学段、不同类 型学生的教材,丰富呈现形式,增强教材适宜性实效性。注重创新性,在坚持国家统编统审基础上,推进 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变革,创新教材编写审核出版机制,推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联合行动,形成教 材建设合力。强化统筹性,注重整体设计,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国家层面统筹指导、审核把关,把好领导 权和主导权,落实地方、高校管理职责,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施分类管理。


(二)建设目标。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拓展建设现有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覆盖面不足、亟需 加强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整体推进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用5年时间,重点建设200种左右意识形态属性强、价值引领作用明显、文化传承意义大的精品教材,形成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学科发展要求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系列。


——体系结构合理。建立健全覆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学段、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同推进的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进一步涵盖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兼顾公共课程教材,品种齐 全、结构合理。


——质量全面提升。编写导向正确、质量一流、适宜性强的精品教材,彰显中国特色,体现原创性示 范性。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教材 育人效果更加显著。


——机制健全完备。国家、地方、高校分级管理体制基本定型,高校内部工作机制完备,学者、学校 和科研出版机构等有序参与,教材建设、研究、使用、监测等专业化支撑体系基本健全,各方职责分明形 成合力,工作体系运转高效。


——队伍齐整精良。教材编写、审核、使用、管理、研究和编辑出版等工作队伍人员精干、结构合 理、配合有力。一支由教材编审专家、中青年骨干和一线教师构成的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基本形 成。高校教材建设和管理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健全,后备力量不断充实,队伍不断壮大。


三、重点任务


(一)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配合推进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及时修 订已出版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有机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进一步推进理 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编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摘编,研制哲学社会科学 相关教材编写指南,指导教材建设。


(二)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适应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 完善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结构,健全教材体系。本科阶段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 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系统建设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教材。研究生阶段 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党的 建设等学科,推进系列专题研究教材建设。


(三)着力建设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原创性教材。立足新时代,适应人才培养 新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围绕经济、法治、政治等领域,开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攻关,修 订、新编中国经济学、中国法学、中国新闻学等系列教材,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 丰富中国理论,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发展。


(四)启动建设一批意识形态属性强的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教材。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 准》,立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教材体系,着力推进语文、职业素养等公共基础课程教 材建设,重点推进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公安与司法等专业大类的基础史论教材建设, 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增强教材的针对性、适宜性。


(五)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本科相关学科专业课程教材。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 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适应课程建设需要,重点围绕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新 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及时修订已出版教材,补充完善一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 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充分发挥马工程重点教材引领作用,整体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质量。


(六)探索建设一批指导性、示范性强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依据《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结合 研究生教育特点,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编写、遴选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类、专题研究类、 研究方法类、经典研读类、学科发展史类课程教材,突出思想性、学术性、探究性,示范带动研究生哲学 社会科学教材建设。


(七)重点建设一批体现价值引领作用的公共课程教材。适应通识教育需要,重点推进国情教育、历 史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公共课程教材建设,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 材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材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养 教育类教材建设。


四、建设方式


(一)教材编写审核。坚持国家统编统审,具体采取直接编写、申报编写与组织修订相结合的方式。 直接编写,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组建团队编写。申报编写,由高校等有关单位组建团队申报编写。 组织修订,对已有多个版本的教材组织遴选、修订。严把审核政治关、学术关,凡纳入教育部马工程重点 教材建设的,须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认定。


(二)教材出版。直接编写的教材,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选定出版机构。申报编写的教材,原则上 由编写单位遴选确定出版机构。组织修订的教材,原则上由原出版机构承担。出版机构主要负责教材编辑 出版发行等工作。制定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出版准入标准,实行出版机构备案制,凡是出版教育部马工 程重点教材的出版机构须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定期组织评估,对不符合出版 条件和要求的出版机构将责成相关高校或单位,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及时中止出版资格。


(三)教材使用。坚持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必须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健全马工程重 点教材使用目录,对不同编写组编写的同一种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各高校可结合本校特色和人才培养 目标从中选用。切实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和教案、进考试内容。健全任课教师三级 培训体系,定期举办国家级示范培训,做实省级全员培训和高校集体备课。完善教材使用情况年报制度, 开展教材使用情况调研,加强跟踪分析。


五、实施安排


整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批实施,统筹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学段、不同专业类教材,兼顾直接编 写、申报编写、组织修订三种编写方式,总体按照学科类别纵向分两批实施,共200种左右,用5年时间完 成。分批发布教材建设目录。


第一批重点建设现有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覆盖面不足、亟需加强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共110种 左右。计划于2022年启动。


第二批重点建设现有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已有一定数量、根据课程调整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学科专业 课程教材,共90种左右。计划于2023年启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教材队伍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把师德师风作为 教材编审人员基本要求。健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专家库,在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 程)专家委员会下,设立学科专家组,加强对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具体指导,强化对高校哲学社会 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支撑。建立通报表扬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编审专家予以表扬。建立 健全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队伍培训制度,重点对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分管负责同志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人,对编审人员、任课教师、相关出版机构负责人和编辑分类定期开展培训。


(二)推进教材研究。加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设立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研究项目, 开展教材内容和建设规律基础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服务教材建设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 工作。推进教材研究专业性期刊建设,鼓励支持现有期刊开设专栏,刊发高水平教材研究成果。组织教材 建设情况调研和国情调研。分学科召开教材建设研讨会,适时开展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精彩一课展 示交流活动,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三)促进资源建设。研究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重要论述,建立文献数据库。鼓励支持高校 组织研制优秀教案、课件、案例、慕课等教学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充分运 用数字化技术,增强互动性可读性,逐步建设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试题库、资源库、案例库,构建新形 态教材体系。


(四)完善投入机制。中央财政继续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各地按规定 将教材建设相关经费纳入预算。高校等有关单位应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教材管理、编写、审核、研究和队 伍建设等工作,开展教材使用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出版机构要加大对教材编写研究、使用培训等方 面的经费投入。


七、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家教材委员会领导下,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负责统筹协调和指 导,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要进一步夯实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具体落实相关工作。


(二)强化政策落实。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把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纳入事业发展整体规划重 点推进,切实落实高校教材管理有关规定,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工作体系。要落实相关激励保 障措施,把编写教材计入工作量考核,享受相应政策待遇。牵头建设的高校等有关单位要签署任务书,夯 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各项要求,确保教材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三)严格督导考核。强化综合考评,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把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情况作为高校双 一流建设、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本科教学评估、高职学校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省级教育部门和 高校,要把参与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教材使用情况作为衡量和评价高校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落实意 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定期督促检查,对主体责任不落实、未能按期高质量完成教材编写任务、 未做好教材统一使用等有关单位,及时问责追责,切实把马工程重点教材建优用好。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东路3027号   邮编:071000   处长信箱:jwcqa@bdu.edu.cn

Copyright ◎ 2014 保定学院网络信息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