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学院
关于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院教字[2013]1号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依据,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结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为把我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植根保定,面向河北,辐射京津,为其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我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操守、扎实专业功底、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方位育人。
2.突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落实国家关于本科专业主干学科、核心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3.推进通识教育。实行“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构建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例达到国家相关要求,构建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5.课程结构合理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建立比较完整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适当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注重课程设置的先后衔接及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总体思路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思路是在总结完善2011级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依据现设本科专业情况,参照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构建具有我院办学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强化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以“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并重为原则,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增加育人课程及实践育人环节;公共选修课开设人文素养类课程,包括国学经典系列课程,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载体,将教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开设“综合素质大课堂”,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2.提高课程体系中应用性权重
各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紧紧围绕应用性,针对地区或行业的社会经济现状、布局结构和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职业需求、社会需求为核心,设置教学内容。
3.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分)比例,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在20%-25%,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在30%-35%,艺术体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在40%-45%。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
4.压缩课时总量,合理分配不同平台课程与学时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分配每门课程的学时,压缩课时总量。鼓励多开课程,增加课程资源,缩减每门课程课时数。建议专业基础课开设4-8门,专业主干课开设6-15门,专业模块课开设4-15门,专业选修课每个学生选修不低于4-12门。
四、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
1.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1)专业代码
(2)培养目标
(3)培养要求
(4)主干学科
(5)学制与学位
(6)学分分配表
(7)应用性课程分配表及专业实训计划表
(8)教学计划课时分配总表
(9)主要课程简介
2.总学时和学分
控制学时总量:文史类专业课内学时不超过2400学时、相应学分控制在180学分,理工类、艺术体育类专业课内学时不超过2500学时、相应学分控制在190学分。
3.学分计算
(1)理论课(包括上机、实验):第一学期按16学时计1学分,第七学期按15学时计1学分,其他学期按17学时计1学分。
(2)实践课:见习、实习或实训、按照每周计1学分。毕业论文共计12周,8学分,其中第七学期3周,第八学期9周。
3.总学分应为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的总和。
五、教学过程构成及设置
教学过程构成分为两个部分,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由通识课平台与专业课平台组成。
(1)通识课平台
通识课由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
①公共必修课: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语文等。
②公共选修课:旨在开拓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其素质修养。公共选修课包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素养类、职业技能类。每位在校生每类至少选修一门课程,至少选修8学分。
(2)专业课平台
专业课由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
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主要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开设的必修课,要围绕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设置课程。
②专业拓展课:主要以方向模块课开设,实行分流培养,每个本科专业设置方向模块,不同模块的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分配要求一致,模块设置可在专业方向基础上衍生,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兴趣、未来就业取向或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设置。
③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2.实践教学
(1)公共必修课应用性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设学期
|
1
| 思想政治理论社会调查与实践
| 2
| 2、3
|
2
|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 2
| 3、5
|
3
| 大学生心理咨询及健康教育
| 1
| 1
|
4
| 信息技术基础
| 4
| 1
|
5
| 大学体育
| 8
| 1、2、3、4
|
6
| 军事训练(含入学教育)
| 2
| 1
|
7
| 形势政策
| 1
| 2
|
| 合计
| 20
|
|